12月11日晚,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党支部在科教楼B座1006会议室开展集中学习,重点学习了中国红色金融史第二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金融事业逆境开拓(1927-1934)。支部成员张怡格同志领学,其他支部成员参与本次学习交流。
张怡格同志带领大家按照时间脉络,逐一进行分享。首先是颚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金融事业。在当地经济状况落后、贫富差异巨大、底层百姓苦不堪言、金融混乱,无稳定统一的流通货币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从1930年10月到1932年底,在鄂豫皖根据地建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后改为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鄂豫皖省苏维埃工农银行、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后改称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银行)等银行,独立自主地发行了自行设计的苏币和铸币,形成属于人民政权的货币金融体系,开创既不受制于人、也不仰人鼻息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金融事业,扭转之前根据地由洋行、军阀、豪绅控制的多种货币流通、高利贷横行的混乱金融局面,以发行苏维埃政权货币、低息贷款的方式,帮助和扶持人民群众改变苦难命运,活跃根据地经济活动,支援革命战争。
其次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金融事业。1933年初,闽北根据地为了解决对银元的大量需求,在武夷山大安成立了闽北分区造币厂,并自行设计铸造中国苏维埃银币和闽浙赣省苏维埃银币。战争时期,滥发纸币为战争筹款,会使纸币大幅度贬值、购买力大幅缩水,民众蒙受损失。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坚持货币发行规律和原则,坚持贯彻方志敏同志提出的“货币发行要讲信用”政策主张,实现了“尽量不用货币发行来弥补财政开支”的要求。
然后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金融事业。湘鄂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全国苏维埃地区建立金融机构最多、名称变化最大的地方。从1929年冬至1931年秋,多地的区、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农银行,先后设立区一级“农民银行”、县级“工农兵银行”、省级“工农银行”,发行了几种版别的银币和五十多种苏区纸币。但因国民党敌军接连发动第四次、五次“围剿”,战争局势日趋严峻,苏区内部全面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根据地内外交困,湘鄂赣省分行最终未能如愿成立。
最后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金融事业。1931年冬,面对兵临城下的危机,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一面积极备战部署反围剿,一面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开辟财政新来源,想方设法多渠道补充部队给养,融通经济、活跃经济,丰富物资,以应军事斗争之需、人民群众生活之需。共产党人通过设立经济管理部门、开办工厂、合作社、银行、赤白交易所等经济组织、制定颁布财政与税收政策,严格执行经济监督等手段稳定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极大的保证了民生。
针对集中学习,支部成员积极展开交流。唐家棋同志认为土地革命时期广大金融工作人员身上洋溢的理想主义情怀和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事业的动力源泉。赵东杰认为,通过学习可以看出党在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同时,不断建立并完善根据地的金融体系,充分体现了金融对于国民经济和民生工程的重要意义。(谈彬睿 文/图)